道体的思维方式
中华民族在千苦万难中,由忧思而问道、求道、悟道,在钩深致远的反复实践中得来道的哲学,形成道体理论思维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的魂与体,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促进人类和平、发展、合作的精神力量。道体理论思维的特点体现为历史与逻辑、实然与必然、万象与道理、问道与道体的冲突融合。
历史与逻辑,即道体历史演化的逻辑合理性。道在每一阶段的演化是道体范畴在时间中的展开,道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逻辑也从哪里开始。即道体是凝聚的、抽象的道的历史,道的历史演化是展开的道体。这种向外展开,同样是向内深入。道体的普遍理念是内在的根据。道的历史发展是道体的生命成长过程。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是道体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是逻辑之所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客观根据。逻辑的力量在于历史的发展。逻辑把积累起来的传统展现出来,使道体根深叶茂,生生不息。道由道路、天人之道、太一之道、虚无之道、佛道之道、理之道、心之道、气之道到人道之道,这是道在每个历史时期中的展开,而内化为与每个时代的哲学理论思维核心话题相适应,并与这个时代的精神并行不悖,达到历史与逻辑的融突和合。
实然与必然,即道在演化中真实的确定性与其必然的趋势。实然是无处不在的实际存在的事实,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实。即是人们所耳闻目见亲身感受的事实,如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以类万物之情的实然,又如道隐无名、无象、无为,似万物之宗的实然理念、范畴,它往往度越单纯按照时间顺序而实存。无论是实际存在的实然,还是抽象范畴存在的实然,都是普遍存在的实然。实然与必然构成不离不杂的关系。实然之所以是实然,是被事物内在必然这只手所控制、决定的。必然是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是事物联系与发展所稽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把握事物演变发展的趋向、指向。它是实然事物内外多种因缘融突和合的结果。如外部的苦难之因,激起内部忧思而智能创造道的哲学之果。在实然的发展变化中常常出现错综复杂的不确定的现象,表现为种种偶然性,这就是说实然具有某种偶然性,必然性趋势寓于偶然性之中,即必然寓于实然之中,通过实然来表现,为自己开辟必然趋势的道路。换言之,实然之道通过必然性趋势向道体转化。
万象与道理,即道在大化流行中所呈现的现象与本质。各人、各国、各民族其人种、语言、肤色、观念、信仰、风俗习惯、道德伦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情趣,各各有异,形相万象,无形相万相。万象万相是多元、多样的,构成其外在各不相同的、彼此有别的特征。道在其演变发展阶段中亦表现其不同的人文语境、核心话题、依傍文本,性质各别,以象与相的形式表现出来,也以无象无相形式隐而不被感官所感知。万象万相出乎意,意即意义、道理、义理。它体现万象万相的性质,构成万象万相之间内在的本质联通。它在其间具有一般的、共同的性质、属性。这种性质、属性构成事物相对稳定的、不显露的本质。本质是万象万相的决定者与其存在的根据。“物之理乃道也。”作为万象万相本质的道理、义理,通过一定方式在万象万相中表现出来,以说明自己的存在。这就是说,本质、道理、义理寓于万象万相之中,相依不离,相离便无所谓本质、义理、道理,也无所谓万象万相,但又相分不杂,相分才能构成现象与本质、象相与道理,不分而杂,也就无所谓现象与本质,象相与道理。本质、道理离了现象、象相就流于空疏,本质、道理离了现象、象相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两者联通而不离不杂,融突和合。
问道与道体,即道在大化流行中体现的思维方式与可能。“尊德性而道问学。”人类认知活动,永远在问道、求道、悟道的过程之中,即求真、求智之中。在历史的长河中,形式色彩斑斓、多姿多彩。每一理论思维方式,都是历史的产物。问道的理论思维方式植根于中国历代的实践认知方式的土壤之中,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方式表现出来相对稳定的思维样式。道体的思维方式从道路之道一路走来,历经各个历史的时代,逐渐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从外感化为内知,从万象万相体认抽象本质,揭示了道内在的联系、本质和规则及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道体。道体度越了生存世界、意义世界,是形而上的可能世界。在中国哲学中对道体就有不同的体认,或认为没有一个度越天地万物之上不变的道体,“元气即道体”。有气有虚即有道,气有变化,道体“无一息之停”;或认为数的“二”(阴阳)与“四”(四象)为道体,“天下之物无不然,则亦足以见道体之本然也”。“本然”即道体本来状态;或以为“道体之本然”是亘古亘今,常在不灭的天地万物的根源及形而上的根据。和合生生道体,犹如朝霞伴随着中国的哲学在东方升起,光满寰宇。
(作者:张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
本文转载自《光明日报》(2020年4月13日)
(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