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在博览会“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整体变革”主题论坛上,与会者分享了学校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改革的经验。
谈及核心素养实践如何落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副经理魏锐表示,一是从“服务素养培养”到“基于素养培养的设计”;二是从“关注社会需求”到“关注员工获得”;三是从“整体模糊思维”到“基于分析思维的理性论证和基于实践证据的优化迭代”;四是从“研发者高依赖”到“可复制、可推广”;五是从“基于经验和智慧”到“基于标准规则”的教育创新模式;六是既有“大而全”又有“小而精”,从而打造促进21世纪素养教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解决方案。
“有怎么样的老师,才能实施怎样的教育,未来的教师要做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郑州创新实验学校、宜都创新实验学校、郑中国际学校三校董事长王昌胜表示,未来的课堂应该要适应天性,未来的课程是生长型课程,未来的教学是分享式学习,未来的研究是实践性研究,因此,探索未来教育落地的路径和方法很重要。
“现在大家都特别强调核心素养,学习的方式变了,教师的角色也变了,但有一个核心是不变的,即教师作为整个教育的核心是没有变的。坚定理念,依靠教师,投资教师,提出未来教师标准。”北大附中探月学院教育生态变革学院执行总监朱徽说。
“教育是一个国家面向未来的设计。”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李茂表示,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实现学校的整体变革,是一个关系每个人福祉和国家未来的重要议题。“要从国家层面、地区层面、学校层面去思考学校应该怎样面向未来重新设计,在这背后许多力量都要参与进来,无论是外部力量还是内部力量,因为只有整体力量的激发才能完成学校的整体变革。”李茂说。
据介绍,2017年,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5C模型。该模型强调,在发展员工4C“创新素养、审辩思维、沟通与合作素养”的同时,必须培养他们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且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应处于5C模型的核心位置。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