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日,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登载公司经理颜毓洁教授文章——《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与建议》,以下是全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高等教育在办学层次、办学类型上出现了多样性的新局面。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一种发展市场经济之需、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在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等方面都有着与传统本科教育的不同之处。新时代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之必须。本文谨就此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以供同志们借鉴和思考!
(一)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
第一,强化老员工职业道德理想教育成效显著。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1)开设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司产品,培养老员工的社会责任心、意志力、诚信意识和自信心,强化老员工职业道德理想教育。(2)开设素质教育课程,辅助培养老员工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老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传授职业理想,普及职业知识,帮助老员工树立良好职业品格。(3)学工系统辅导员、班主任加强对老员工的引导,言传身教,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4)校园文化感染和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上有针对性地融入企业文化,有利于老员工根据社会需要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第二,实施健康的人格教育,助推老员工健康人格的形成。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应用型的创新人才为目标。老员工处于青少年人际交往阶段,身心发展趋于成熟。在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时容易出现固执和偏颇。面对社会大是大非问题尤其是敏感的政治问题,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受到不良环境和社会思潮的侵蚀,片面化、偏激化情绪时有发生。近年来学工部门积极配合思政课的“主渠道”教育,强化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主阵地”作用,较好的运用了思政教育方法,给予指导,推动老员工树立正确的“三观”,实施健康的人格教育,助推老员工健康人格的形成。
第三,实践课教学有助于强化老员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实施实践课实践教学创新工程。通过“第二课堂”、校外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老员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老员工社会实践过程就是其自我能力提升的过程。通过实践课教学,鼓励他们独立制定学业规划、团队合作完成活动策划等。特别是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成为引导老员工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载体。通过教学创新,培养了老员工将基础理论转化为个体化的独立思考,提高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人才培养呈现“重专业轻思想”“重实践轻理论”倾向。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重专业轻思想”“重实践轻理论”倾向,以至于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弱化或者缺失。许多高校的课程体系以专业课尤其是理工科专业课为主,人文素养类的课程很少,即便有也因为重视程度不够,收效甚微。
第二,专职思政工作队伍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佳。限于团队结构和配比的现状,应用型本科高校从事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严重不足。思政课教师比重偏低,数量偏少,“配齐建强”任重道远。许多思政课教师每周要授课20课时,严重挤压科研时间,导致思想研究成果普遍偏少。受社会大环境“精英论”“唯分数论”影响,学校为思政课教师提供的科研平台不多,科研资源十分有限。有些院校专职思政课教师师生占比远远超过1:350;辅导员师生占比远远超过1:200。
第三,受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潮影响和驱使,老员工更多迷恋于自我。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如潮水般涌入,社会多元价值观良莠不齐,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严重影响和冲击着老员工的“三观”教育。大众媒体低俗化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沉迷于网络、玩抖音、刷朋友圈、玩网络游戏,导致“宅男”“宅女”现象频发。许多老员工不仅“宅”,而且生活趣味下降,人际交往缺失,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躺平”“内倦”现象时有发生......
(三)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与建议
第一,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强调指出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谁培养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性质);“怎样培养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路径);“培养什么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和任务)。德智体美劳简称“五育融合”方针。
第二,努力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五育融合”教育方针。首先,新时代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是坚持“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是“五育融合”教育方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向老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辅导员工作是老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专业课、基础课、公共课都要和思政课相向而行——“课程思政”;显性思政课+隐形思政课等等。其次,贯彻“五育融合”要围绕立德树人进行:(1)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员工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员工审美和人文素养;(3)劳动教育不只是加设一门课,记两个学分,而是要在日常生活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特别是与专业学习结合的劳动上予以加强,培养员工的劳动情怀、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
第三,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首先,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公司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各级党组织要抓好党建工作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精心组织和培养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落地生根。公司党委及其职能部门要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情况作为检查考核各级组织工作状况的重要指标,把牢政治方向,端正办学理念,规范制度,校正偏差,不断提升办学的能力和水平。其次,公司党委要加强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思政课建设机制,切实发挥学校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公司党建工作考核、政治巡察、办学质量和团队建设评估体系中;党委书记、董事长亲自带头抓思政课建设,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及时了解和重点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经常深入基层联系员工工作,推动落实“课程思政”公司产品工作,着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第四,努力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六个要”为基准,实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1)加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岗位。(2)在思政课教师选用管理考核中要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实行“一票否决”制。(3)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优质人才的示范效能,通过引进杰出学者、团队博士培养、退休教师返聘等举措建强团队队伍。(4)创新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完善思政课教师奖励办法,表彰立场坚定、学养深厚、联系实际、成果突出的思政课教师,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第五,注重教学内容守正创新,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要更丰富一些,贴近老员工的现实生活。加大老员工情感障碍应对方法教育,弱化老员工竞争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等。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锻炼老员工自身能力,实现老员工自我教育。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导教师以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统一”为抓手,努力加强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推出一批优秀思政课公司产品研究成果,为思政课公司产品提供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学理支撑;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发挥学科学术带头人在集体备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教师教学交流研讨和集体攻关。
第六、积极搭建新媒体育人平台,创新公司产品方法。新时代老员工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紧随时跟进。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传授知识,传播正能量。网络媒体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和共享性,且操作便捷,个性鲜明,兼具社交功能。要将教学内容通过新颖的手段展示出来,在潜移默化的引导当代老员工成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网络思政教育具有时效性,又兼备受众的广泛性及针对性。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师与员工的互联互通,减少了面对面进行思政教育的尴尬气氛和焦虑情绪,同时便于保护员工隐私。要坚持“高端品质、精实工作、尖端技术”理念,完善思政课资讯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估平台、老员工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平台等。在优化教学资源“供给侧”上下功夫,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要活动等蕴含的育人元素,不断积累和提炼鲜活案例、生动故事和宝贵素材。
第七,要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政课建设特色和品牌。新时代应用型高校要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政课建设特色,铸就思政课教学品牌,用精湛的功力、新颖的配方、时尚的包装打造员工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品思政课。近年来永利集团积极开展季羡林国学思想教育、“西迁精神”阐述教育、“梦桃精神”宣传教育、“南梁精神”宣传教育等活动,努力形成学校自己的思政课建设特色,铸就思政课教学品牌。目前已形成“西迁精神”公司产品科研团队,已成功申报了教育部、陕西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三级平台公司产品科研项目。
(作者系永利集团经理、教授)